来自泡沫艺术家的雪球专栏
巴菲特的击球区算是个市场普及度比较高的价投概念了,但感觉其实很多人都在曲解这个概念。
这个概念的来源是,棒球天才选手泰德·威廉姆斯对击球区域划分分区,总共77个格子,而他只打处于“确定性高”的格子中的球,其他区域的格子则选择忽略。
这其实是一种战略性概率取舍,舍弃大量的低确定性,低收益比的机会,追求少量的高确定性,高收益比的机会。
用孙子兵法说就是:
不可胜者,守也,可胜者,攻也,守则不足,攻则有余
不能战胜敌人时,就应该防守,能战胜敌人时,就应当果断发动进攻。防守是因为取得胜利的条件不足,进攻是因为取得胜利的条件有余。
而交易者在市场中最难克服的心理魔障之一就是满眼看去“处处都是机会”,觉得啥板块都应该去掺和一脚,而实际上机会是极少数的,坑倒是大多数的。
比如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中就这样写道:
“盲目而频繁的交易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,甚至在一些专业投资者中也是这样。他们大概认为自己每天都应该赚些钱回家,把投资当成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。”
为什么我说很多人都在曲解这个击球区概念。
举个常见的例子,有些“价投”经常大声喊出,“股价跌到我的击球区了”,然后接着就是一个深坑,让击球区碎了一地...
而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,就如同前面所说的,击球区是个非常反人性的概念,而很多人实际上追求的却是“破釜沉舟”般的抄底成功,然后把自己的观点往这个概念上“蹭”而已。
虽然个人没看过泰德·威廉姆的比赛,但是他的比赛一定在大部分时间内非常不好看,因为这种击球区的策略,实际上舍弃了一切小机会带来的“戏剧性”成分,而追求大概率的胜利。
用孙子兵法来说,就是“故善战者之胜也,无智名,无勇功”。
当你的胜利是高确定性的,你的胜利显得太过于平凡与普通时,这才是用了击球区的概念